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哈尼梯田跨越千年的守望

来源:大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14 09:3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民族文化惠民之生态 文化惠民,包括但不限于物质方面给群众带来的实惠。云南世博旅游集团,对元阳梯田的文旅开发,其给当地带来的好处,就不只是就业、脱贫,或者红米卖得好价

民族文化惠民之生态

文化惠民,包括但不限于物质方面给群众带来的实惠。云南世博旅游集团,对元阳梯田的文旅开发,其给当地带来的好处,就不只是就业、脱贫,或者红米卖得好价钱这样简单。更为重要的是,通过旅游,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,当地人在获得实惠以后,更有动力和能力去维护人与人的和谐,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。

红河哈尼梯田,是红河,甚至是云南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,一本无字天书。数百年间,梯田见证的不仅仅是哈尼族等当地少数民族勤劳的民族品格,而且也是当代值得传播和推广的生存智慧。梯田的世界,有自身的法则,这个法则就是共享、互助与和谐,以及尊重自然。这是在倡导和谐社会、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代中国需要传播的价值观。

从民族文化发展角度,最好的梯田旅游开发,就是要维护好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,原来的生态和文化,让游客看到一个体悟人与人、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圣地。

在此意义上,民族文化工程所惠的民,就不再只是吃穿住行,不再只针对当地人。这种普世性,是文化惠民一个重要特征。

“春天飞来白鹇鸟,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,秧姑娘就出生了……”春末夏初,在红河州元阳县哈尼人世代劳作的广袤梯田中,正上演着一场农耕的盛宴——“开秧门”。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把祈求丰收的祝福放到梯田的水源处,象征秧门已经打开,年轻小伙们一边欢声歌唱,一边挑着青翠的秧苗来到田间地头,把它们分给田埂边等待的村民,大家欢欢喜喜跳下秧田,开始栽秧。田边的村民一边唱歌,一边跳起了哈尼族传统的乐作舞。梯田里,古老的“哈巴”——《四季生产调》跟随着大自然的韵律和鸣唱出:

天开门了,

地开门了,

河坝傣家已开秧门了,

大地方的汉族开秧门了,

阳春三月,

不开的门没有了。

不过晌午要栽完,

太阳不落就收工,

栽秧快如鸟儿飞

……

活态的文化遗产

2013年6月22日,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,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。据估计,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历史,总面积约100万亩,遍布于红河州元阳、红河、金平、绿春四县,梯田级数最多者达3700多级,从河谷到山头依山而列的层层梯田,蜿蜒迂回,绵延不绝。

山顶为森林,山腰建村寨,寨脚造梯田。村上山头树林繁茂,利于水源涵养,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;山腰气候温和,冬暖夏凉适于人居住,宜于建村;村下开垦万台梯田,既便于引水灌溉,满足水稻生长,又利于从村里运送粪肥施于田间。哈尼人在梯田内种稻的同时放养鱼、江鳅、螺蛳、鸭等动物,这种动植物混养的模式,形成了哈尼梯田小型的立体生态系统。水稻作物为水生动物提供了富足的食物,而鱼、鸭等动物则有效地为水稻作物消除害虫,避免了大量农药的使用,其粪便又提供了梯田的肥力。

水是梯田稻作最为重要的元素,哈尼人在大山中修筑了各种沟渠,将一座座村寨一片片梯田串联起来。更为巧妙的是,哈尼人还发明了刻木分水,根据一条沟渠能够引入的水量以及可供灌溉梯田面积的大小,经各田户集体商议,规定出每份水田应该分得的水量,并将此水量刻在一根横木上,把横木放置于各水沟的分水口,让水自行沿着木刻开口流出而达到分流的效果,既合理高效地利用了水资源,又避免了不同梯田之间用水的争端。这套哈尼人在千百年来于实践中发明出的稻作系统,巧妙地维持着哈尼村寨的生态循环。

传承千年的稻作系统如今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,生产出丰硕的粮食,供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哈尼人从梯田的耕作中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,形成了大量与农耕活动相关的农业民俗文化,其中祭祀活动以及节庆活动最具特色。农历阳春三月,哈尼族拉开栽插秧苗的序幕,举行“开秧门”仪式祈求万事顺遂;时至六月,哈尼族人民杀牛分食,祭祀祖先,欢度“六月节”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;十月年则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庆,此时正值稻谷收割完毕,哈尼人举行长街宴等活动,以此庆丰收迎新年,展示丰收硕果……而与节庆祭祀活动相关的四季生产调、栽秧山歌、乐作舞等哈尼族传统的农耕歌舞,时至今日也还在梯田中一遍遍上演、流传。

文章来源:《大家》 网址: http://www.djzzs.cn/qikandaodu/2021/0414/372.html



上一篇:走进炼厂一周年营收突破千万元
下一篇:造纸工业是否可以持续发展

大家投稿 | 大家编辑部| 大家版面费 | 大家论文发表 | 大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大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