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小岗那只穿过岁月长河的老秤砣

来源:大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6-13 05:2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那只老秤砣,肯定不止40岁了。 40年前,也就是1978年的一个冬夜,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一伙农民干了一件秤砣一般坚决的“硬事”。他们陆续来到会计严立华家,经过一番商讨,大家摁下

那只老秤砣,肯定不止40岁了。

40年前,也就是1978年的一个冬夜,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一伙农民干了一件秤砣一般坚决的“硬事”。他们陆续来到会计严立华家,经过一番商讨,大家摁下红手印,签下了一份“生死”文书:“我们分田到户,每户户主签字盖章,如以后能干,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,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。如不成,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,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。”他们当时并没有想到,这次“自救”竟然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声爆竹。

说来也够神奇,这简单一“包”还真见效,第二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一下子跃至13.3万斤,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;人均收入达到400元,是上年的18倍。小岗村20多年靠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就此结束,常年忍饥挨饿的村民终于吃上饱饭,人们的欢喜之情可想而知。

小岗的命运,和中国每一个乡村都联系在一起;小岗的故事,可以激起每一个农村孩子深切的记忆。1978年,其实并不遥远,它依旧清楚地保留在我的脑海里。我的故乡吕寨地处冀南平原,记忆中当时并没有小岗村那样的贫困,但日子也确实不算好过。村里人家饭有的吃,但没多少营养。小的时候,我吃过掺糠的窝头,也到地里剜过野菜。1978年,我考到县城读初中,从家中带去的全是窝头,有玉米面的,还有高粱面的。那时的窝头很金贵,长了毛也舍不得丢,熥一熥接着吃。

我们村1981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比小岗村晚了三年。联产承包在我们村同样立竿见影,家家的粮食一下子多了许多,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儿。那年夏天我升入高中,伙食明显改善,可以有馒头吃了。我祖父是1938年的老党员,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做过一任村支书。这一年,他在106国道边开了一个小饭馆。生意不错,人也精神了许多。我周末回家可以到祖父的小饭馆打牙祭,吃上一盘肉丝焖饼。有时祖父还会把肉皮切成细条,跟咸菜一炒香喷喷,满满装一罐头瓶,让我上学带着。那是我一生都会怀念的美味,现在想起来还能闻到那股香气。

我去年秋天第一次去小岗村,注定是一次难忘之旅。小岗村有一处“当年农家”,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,还复原了村民摁手印的历史场景。那间标着“大包干签字室”的昏暗内屋据说并非历史原址,但置身其中,似乎仍可以感到一股悲壮气息扑面而来。我忍不住邀同伴一起坐在矮桌旁,伸手沾上印泥,亲自体验了一下摁红手印的感觉。这不知被参观的人们按了多少次的纸上,红手印寄托了每个人的感情。这就是历史吧,沉甸甸的,有苦有甘,有悲有喜。

就在那座茅草屋,我与那只老秤砣不期而遇。

在饱含岁月沧桑的黄土墙上,一根大铁钎被牢牢锲入墙里,大概当时用力不小,大铁钎周围的墙皮震掉了一片。

那只秤砣就挂在铁钎上。它标重15千克,布满一层陈年黑褐色的锈斑。看到它,我不觉一怔。这是谁家的秤砣呢?会计严立华家的?队长严俊昌家的?还是副队长严宏昌家的?抑或其他什么人的?不知道。或者,它只是一个装饰。但这个装饰很用心,它沉默不语,却又无所不包,似乎在诉说着那段乡村岁月的某种隐秘,包括它的苦难和沧桑,它的坚韧和辉煌。

40年前,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后,人人都可以用自家的秤称自家的粮食、棉花,家家丰衣足食,吃不完、用不完,获得感陡升。在“当年农家”中置放这样一只老秤砣,是要彰显小岗村人率先一步的自豪与喜悦吗?

说起小岗村,人们喜欢把它与“包产到户”画等号。这种简单思维曾经束缚了小岗村人的手脚,导致他们“一夜脱离贫困线,20年未进富裕门”。2004年,安徽省委选派省直干部沈浩到小岗村担任支部第一书记。沈浩引导小岗村村民,痛定思痛,再谋改革。在他的带领下,小岗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回归“集体化”,通过发展规模经营,终于扭转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困难局面,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。所以“包产到户”只是小岗村初期的、技术层面的经验,从根本上说,通过改革让村民过上富裕生活,葆有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,才是小岗经验的实质所在。

老秤砣静静地垂挂在黄土墙上,是不是也在告诫人们,改革没有休止符,改革永远在路上呢?

忽然想到一句通俗的歌词:“天地之间有杆秤,那秤砣是老百姓。”真金往往埋在泥土里,或许,这才是那只老秤砣最想告诉我们的秘密吧。小岗村之所以成为小岗村,老秤砣之所以成为老秤砣,或许正是要告诉人们,无论什么时代,伟大的创新精神都蕴育在最普通的广大劳动人民之中。

文章来源:《大家》 网址: http://www.djzzs.cn/qikandaodu/2021/0613/840.html



上一篇:年水产行情你看准了吗盘点众多水产品行情大分
下一篇:国产手机的大战略与盘外招

大家投稿 | 大家编辑部| 大家版面费 | 大家论文发表 | 大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大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